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百科

老年疾病科普(老年人血压150/60正常吗?老年高血压冬季注意事项你知道吗)

时间:2024-03-31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健康百科 文档下载

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它是肢体肌肉的一种非自主但是有节律性的震颤。由震颤造成的劳动力丧失一般于发病10至20年之后发生。疾病类型根据患者是否有家族史,可分为家族性震颤和散发病例。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往往有正相关关系。还要防止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出现餐后低血压的现象。老年性高血压的防治讲究一个原则,即平稳降压,目的在于延缓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风险为主要目的。

特发性震颤的主要表现有什么?

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它是肢体肌肉的一种非自主但是有节律性的震颤。通常由上肢开始震颤,也可能影响头、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

特发性震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治疗 预后 日常
概述
陈彪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
手部、头部甚至声音出现不可控震颤
该疾病仅表现为震颤,不会影响预期寿命
发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常有家族史
首选药物治疗,严重者可考虑手术
疾病定义
特发性震颤又称原发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下肢或头、面部的不自主震颤,有时候也有声音震颤。
传统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是一种良性运动障碍疾病,仅表现为震颤,不会影响预期寿命。但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特发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与衰老有关,年龄≥65岁的特发性震颤患者进展为帕金森病
的概率增加了4倍。
流行病学
特发性震颤发病率约为0.3 %~1.7%,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在增加,在大于40岁人群中发病率为5.5%,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2%。
特发性震颤倾向于在家族中流行,30%~50%患者的家族成员曾患过特发性震颤。有家族病史的患者其发病年龄较早,大多数人在20岁前就会发病,无家族史的患者一般在40岁后发病。由震颤造成的劳动力丧失一般于发病10至20年之后发生。
疾病类型
根据患者是否有家族史,可分为家族性震颤和散发病例。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基本完全一致。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8):571-572.
[2]
Lottis ED. Essential lyemor. Lancet Neurol, 2005. 4: 100-110.
展开全部
上一节:病因
下一节:就医
以上内容由陈彪主任医师参与编审
专家讲堂
更多直播
回放
08:59
12/13
大咖谈肿瘤: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癌症?
回放
13:30
12/09
“智慧大脑杯”健康科普技能大赛
百度健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病因
陈彪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
上一节:病因
下一节:就医
以上内容由陈彪主任医师参与编审
专家讲堂
更多直播
回放
08:59
12/13
大咖谈肿瘤: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癌症?
回放
13:30
12/09
“智慧大脑杯”健康科普技能大赛
百度健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
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具体决策请遵医嘱
症状
陈彪医典专家团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
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它是肢体肌肉的一种非自主但是有节律性的震颤。通常由上肢开始震颤,也可能影响头、腿、躯干、发声和面部肌肉。
典型症状
震颤的发生通常是两侧对称性一起开始,并以手为起始部位,影响到头颈部、声音、腿部或是躯干。
部分患者是从头颈部、舌头或声音为颤抖的开始,但是极少有患者是从腿部开始的。
如果颤抖是从手部开始,多从第二、三、四指开始,因此较难早期察觉。
震颤的同时会影响到肢体的屈肌和伸肌,并以节律性的上下震动性运动为主。
震颤的频率、振幅以及肢体分布一般在数年内不会有显著的改变,亦或有改变,其进展过程也是非常缓慢。
当患者在执行某些精细动作时,如拿水杯、绑鞋带或是拿针线等动作时会加重震颤。
随着病程的增加,震颤频率下降,而幅度增加,导致较为严重的功能障碍,患者常难以控制震颤,因而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特发性震颤对酒精的反应是不同的,有些患者摄取少量酒精可减少震颤,但42%~75%的患者饮酒后,震颤减轻仅维持2~4h,第二天震颤反而加重。

老年人血压150/60正常吗?老年高血压冬季注意事项你知道吗

说到老年人的 健康 保健,就不得不说到老年性高血压,因为高血压在老年人当中相当普遍,发病率高达49%,也就是说每两个老年人,可能就有一个高血压。那为什么又强调冬季老年性高血压的防治尤为重要呢?

冬季气温寒冷,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较大。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气温波动很大,早上可能是羽绒服,到了中午可能就是短袖,这对于高血压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血管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收缩和舒张,而血压就随着波动,对于一些很多年的老年性高血压或者比较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其耐受性早已经不能耐受住血压频繁的波动,且老年性高血压往往伴随诸多的并发症,例如心衰、视网膜病变、脑梗等等,随着气温和血压的波动,很容易加重病情,出现心血管意外。


另外, 随着年龄的增大,高血压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往往有正相关关系。 而高血压也成为了老年人 健康 长寿的一大绊脚石,很多人都是因为高血压影响了生活质量,缩短了寿命。其实不管年龄,不管男女,只要出现了高血压,应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和调理,以免长此以往发生顽固性的高血压和一系列的并发症。

老年性高血压,往往以单纯的高压高多见,即单纯收缩压高多见。 而收缩压往往是因为心博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弹性膨胀和收缩性能下降,缓冲能力下降,继而出现收缩压增大,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因此老年性高血压往往是以单纯的收缩压高多见。很多人有时候会问医生,我的血压是150/60mmHg你们说140/90以上才是高血压,我的高压150,低压60算不算高血压。这样的血压在老年人当中很常见,就是属于单纯的收缩压高性的高血压。

老年性高血压相对中青年高血压来说,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比如肾损害、视网膜损害等, 因为老年人味觉下降,口味比较重,喜食过咸的食物,这就更容易造成体内亚硝酸盐沉积,导致肾动脉狭窄,肾灌注不足引起肾脏病变,加重血压的升高。而肾脏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结合本身的血压问题,治疗起来往往比较困难。


另外, 老年人同时因为颈椎退行性病变、椎动脉狭窄等原因,比较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现象, 这就更加需要警惕,因为有时候低血压往往比高压危害性更大。还要防止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出现餐后低血压的现象。

老年性高血压的防治讲究一个原则,即平稳降压,目的在于延缓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血管风险为主要目的。一般情况下,血压值可以放宽到150/90mmHg,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常年处于150/90mmHg血压却一直没事没处理。如果伴随有靶器官的损害,则需要增加降压目标,即血压应严格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降压速度也是以平稳为原则。还有就是老年性高血压往往都是联合用药,不能随意减药和换药,一切应该在专业医生的评估下进行。


1、首先一点就是控制体重。 研究表明,体重和心血管危险度成直接正相关关系,体重偏高,增加心脏负担,有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25斤,血压值就会升高10/7mmHg,心血管危险度就增加3倍,由此可见减肥控制体重是多么重要。中老年朋友减肥应以每月减轻4-5KG为目标值,直至 健康 体重系数在18-24之间。

2、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例如内脏、肥肉、猪大油、贝类、脑髓等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 多食低脂、低盐、低胆固醇、低糖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改变膳食结构,应以优质蛋白摄入为主,例如瘦肉、鱼类、禽类、牛奶等食物,可以增加摄入量。另外,有降脂作用的蔬菜可以适当增加,例如山楂、木耳、香菇、洋葱等。


3、钾、钠的摄入。 在《高血压 健康 指南》中提出,中国人高血压患者每日摄入的应低于6g,而钾则可以有助于降低血压,因此食物中可以多食用富含钾的食物,而降低盐的摄入。富含钾的食物主要见于香蕉、西红柿等。

4、补充钙。 老年人高血压容易造成靶器官肾的损害,容易导致骨质中钙的丢失。这就需要补充钙元素,由于老年人自身吸收钙的能力大大减弱,食物中的钙含量微乎其微,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以就专门进行钙的补充。


5、戒烟、戒酒。 抽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焦油、尼古丁、烟酸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特别是对血管的危害。长期抽烟者,很容易患下肢动脉闭塞,就是因为抽烟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促进血管玻璃样变,升高血压。另外饮酒也是一样,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升高血压。

6、适当锻炼。 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平和的运动,例如散步、太极、扇子舞等等,经常性运动能够增加新陈代谢,增强心肌耐受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每次运动以30分钟为宜,感觉到心跳加速在140次/分左右,微微出汗比较适合。另外,冬季不要多早在室外进行锻炼,因为冬季室外寒冷,易造成血压巨幅波动,另外早晨空气中氧气稀薄,不利于老年人的 健康 ,易出现头晕、心悸等。


以上内容仅做科普,供大家免费参考交流学习使用,不能作为临床治疗意见和依据。

我是全科周大夫,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 健康 知识!分享 健康 故事!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祝您幸福安康!

# 健康 守护者##老年疾病科普#

老年性间质性肺炎,怎么治?能彻底治愈吗?

不能彻底治愈,别被承包科室承包医院忽悠了。看看间质性肺炎方面的科普读物《政协委员董瑞院长谈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可以正确认识这种病。

脑淤血,脑溢血的区别是

  脑淤血(cerebral hea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性脑室内及(或)蛛网膜下腔积血。主要发生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临床主要表现是卒中发作,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身瘫痪及(或)感觉障碍等,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 预防措施 低盐低脂饮食,多运动,控制血压 要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终身疾病,要终身服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血压反复反弹,极易导致血管破裂,发生脑溢血。  ●生活要有规律。冬季是精气藏匿的时节,宜早睡晚起,特别是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减退,不能与年轻人一样通宵达旦地看电视熬夜。要按时休息,保证睡眠,尤其是中午,最好能有两个小时的午休。老人可以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但不可过于劳累。 ●要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高血压病人要戒烟、限酒,提倡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多样。五谷杂粮都要吃,宜多食鱼类、豆类、鸡蛋、牛奶、瘦肉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及新鲜蔬菜水果。 ●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态是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因素。老年人要避免大喜大怒和受强烈的刺激。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要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不宜炒股、打麻将,防止由于情绪的剧烈波动而诱发脑血管意外的突发。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疾病预防 (1)控制血压: 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高血压,控制血压相当于预防了一大部分的脑出血可能性,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应用并调整降血压药物,定期进行血压监测,血压不能过高或者过低,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饮食疗法上限制盐的摄入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适度运动、生物反馈疗法等,可以巩固和促进药物的降压作用。  (2)保持心情舒畅:高血压的发生环境因素有饮食、社会环境、生活改变、精神冲突等。高血压患者在紧张时血管收缩反应比正常人持久,精神紧张、自主神经活动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保持心情舒畅是十分必要的。 (3)注意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有午睡习惯者尤应坚持),文体活动(特别是打麻将、打桥牌、打保龄球、跳舞、爬山、竞走、观看电视和上网等)力求适度和适量,保持大便通畅和勿使劲搬抬重物。 (4)注意饮食安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因一时饮酒、进食或抽烟过量而导致脑出血发病的实例时有所闻,应忌暴饮暴食、高糖高脂食物、凶酒劝酒和抽烟,同时不宜进食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和过浓的咖啡和茶等兴奋性饮料,但应多次少量地适量地饮水。 (5)注意身边的症状警告:脑出血的发病虽多较突然,但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数小时或数日内还是会有一些轻重不等和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先兆症状。故建议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一旦突发头痛加重或由间断性变成持续性;突发头晕或原有头晕明显加重;突发—侧肢体或头面、舌部短暂性发麻、乏力或活动欠灵活;或突发嘴角流水漏气、舌头发硬、咬字不准、吐字不清;或突发血压持续升高不降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和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