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刀切处理方式被许多人诟病,按照专业术语,痛是症状,却不是病因,而症状恰恰是身体预警信号。慢性疾病就是这样,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等反复宣教、清洁的饮用水、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疫苗接种、公共场合放置避孕套发放机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相关疾病发生。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一个外行人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医学通识讲义,冠以薄世宁本人大名,是近两年比较火的医学科普书籍。抱着好奇的心理,在团员活动的时候,我毫不犹豫报名买了这本书。阅读过程中最大感受是,明明是枯燥晦涩的医学,硬读出了网络爽文的感觉。通俗易懂,用“人话”阐释疾病与健康、医疗与医学、医学发展与医生精进等重要内容。最重要的是,本书传达的理念,每个人是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健康的身体才是延缓衰老、战胜疾病的关键,医疗活动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本书作者薄世宁,北大临床医学博士,北大三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发起人,其他头衔不必细说。科普是面向非专业人士介绍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讲,我们不缺医术高明的医生,但是能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给外行人讲明白的,寥寥无几。薄世宁就是这样一个人,致力于把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普及给社会大众,持续强调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于是有了后来的故事,罗振宇找到薄世宁,在得到app上开了一堂“薄世宁·医学通识50讲”,这些讲义汇总到一起,就形成了这本书。
本书共七章,可以分为几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解医学的前提,第二部分深入阐释疾病与医疗,第三部分是现代医学演化中几个重要发明,第四部分讲的是改变医学的名医,第五部分讲的是医生如何在限制条件下做出最优解,怎样做聪明的患者,以及如何走完生命旅途最后一程。本书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医学为什么而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救人性命胜于建造七层佛塔,是至善之举。薄世宁提出,医学存在的终极理由是挽救生命,先保证活着,再努力提高生命质量,让病人活得有尊严。这也就决定了,医学考虑的不只是病,还要考虑到人本身。跟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医学是理性和冷静的,所有步骤都要严谨,所有操作都要规范,作者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是真正的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场。先千方百计从死神手里抢夺生命,再提供康复支持,是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在医学发展的里程碑一章,作者介绍了几个推动医学发展的的重要事件,例如麻醉技术的应用,极大拓展了临床手术施展的可能性,医者因此有机会探索生命禁区;抗生素的使用让细菌无处遁形,伤口感染不至于要截肢才能保命;循证医学给出了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医疗方法,诊疗和用药更加科学规范,让医源性损害降到最小;医药不断迭代升级对人体的副作用越来越少。许多在以前被看成绝症的疾病,现在也能被看好,只有整体医疗水平提高,才能消灭疾病,缓解病人的苦痛。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伴随着科学的人文是真正的人文。
什么是疾病?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得了无法治愈的疾病,尤其是感染了烈性传染病的人,都被看作魔鬼附体或是天神降罪,极有可能面临被烧死或驱逐的命运。当时的科技条件不足以支撑人们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现在,人们可以追溯到疾病病因,找到疾病的病理学基础,真正做到对“病”治疗。注意到书中对“病”而不是对“症”的讨论。长期以来,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一刀切处理方式被许多人诟病,按照专业术语,痛是症状,却不是病因,而症状恰恰是身体预警信号。比如刀割到手时会出血,有痛感,人就会及时缩回手,以免更深的伤害。再比如过敏,接触时各种不适反应让我们自动远离过敏物质,这也是身体的自我防护,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症状,找到真正的致病因素。在这里,作者努力传达要透过表象看本质的重要理念。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薄世宁提出,要理解疾病,就要先理解人体自身的不完美。人体基因是不完美的,各种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与基因有关,这些致病基因传递下来,疾病相伴而生;人体器官是不完美的,例如,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幼生期特别长。很多动物出生时就会走,而刚生下来的婴儿十分脆弱,需要精心照料;人体适应能力不完美的,我们现在的模样都是进化的结果,环境变化速度太快,各种新式疾病的出现就是例证。进化的不完美是疾病出现的基础。“我病故我在”,生命的旅程注定是有疾病相伴相随的。慢性疾病就是这样,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就是中晚期。已有证据表明,持续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导致胃癌,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可能诱发宫颈癌,在长达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身体某些组织或器官的持续受损激发了代偿机制,没有受损的部分替代受损的部分完成工作,人体才没有察觉到异样。这给我们带来疾病防治启示,第一,早期筛查疾病是有必要的,宫颈癌筛查可以让宫颈癌的早期发现率提高8倍以上。第二,从源头预防疾病或者从中间阻断,可以有效防止慢性病发展。接种宫颈癌疫苗可以从源头预防HPV感染,已经感染的可以采取阻断措施。除了筛查,作者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人类健康离不开自身免疫屏障的保护,免疫才是人体健康的底层逻辑。我们不是要消灭所有的细菌和病毒,相反,我们要与之共存,努力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暴露在细菌、病毒之下依然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一个普通人,是否有必要了解如何治愈疾病?由于医疗本身的复杂和专业性,想对外行解释清楚十分有难度,我仅尝试输出。医疗过程最主要的活动是诊断与治疗。作者提出以下论断,诊断是假设与验证的循环。面对全新的病症,医生需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及过往经验,保持开放思维,判断病情。治疗是医学目标与患者需求的互动。医生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医学目标和患者需求相匹配。矫正牙齿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医生的目标是通过医学操作让牙齿变整齐,在矫正前要评估是否拔牙,还要尽可能达到患者的想要的“美”的效果。同时医疗活动发挥作用也离不开药物,药物疗效越来越好,对身体的副作用越来越小,也能反应医学水平提高。治疗疟疾的一种特效药——奎宁。人们偶然发现猴子也得疟疾,得了疟疾的猴子会拼命啃食一种树的树皮,啃了一段时间疟疾就好了。后来人们把这种树皮研成粉末制成药品。奎宁的确有治疗疟疾的作用,但是带来的副作用很大,过量服用还会致死。当时人们只知树皮可以抗疟,对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病人不得不忍受药物副作用。再如避孕药,从单相片发展到现在的三相片。三相片的设计更符合女性身体雌孕激素的变化过程,总体孕激素比单相片减少30%,所以带来的不良反应更少。著名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从印度进口的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格列卫,与普通化疗相比,接受格列卫的患者生存率提高到89%,在此之前,只有30%的患者可以活过5年。科学家们在患者的肿瘤细胞里面发现了异常染色体,证明这条染色体和疾病相关。找到了精确的发病机制,也就为格列卫的出现带来了可能,临床证明病人的耐受性更好而且存活率更高。这也说明,只有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才能出现好的药品。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公共卫生工程?主要的两大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来预防。戴口罩、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等反复宣教、清洁的饮用水、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疫苗接种、公共场合放置避孕套发放机等措施都可以有效减少相关疾病发生。今年最大的黑天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不得不戴上口罩,却意外减少了季节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大家出不了门,外卖也送不到家门口,自己动手做饭不仅提高厨艺还减少了胃肠疾病的发生率。公共卫生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可以产生正的外部性,比如一人接种,不仅保护自己,也间接保护了别人。当一个系统中大多数人都是安全的,剩下的人即使没有产生抗体也会受益。公共卫生产生正外部性,效果显现晚,市场没有提供积极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项公共工程只能由政府机构来提供。从免费的蚊帐和避孕套、强制的疫苗接种、垃圾集中处理、水源过滤系统、到公共场所的控烟行动,都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健康。公共卫生被作者称为性价比最高的健康工程。
在接下来的章节,有一章介绍医学演化的里程碑,一章介绍改变医学的大医生。疫苗、麻醉、抗生素、治疗精神疾病的氯丙嗪、避孕药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发明。我十分自豪能在6个改变医学的大医生里看到2个来自中国,分别是伍连德和林巧稚。伍连德是晚清政府时期的人,曾经留学西方做过传染病研究,一场突发东北鼠疫让他临危受命。他做了三件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为了控制传染源,士兵挨家挨户搜查染上疫病的人和尸体,人全部送医院,尸体全部焚烧、掩埋,同时对房屋全部消毒。其次,这种鼠疫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因此伍连德采取了减少人员流动和隔离的办法,实行严格交通管制,铁路停运,所有到站旅客实行一周左右隔离观察,推广使用简易口罩,同时将病人按照症状轻重分在重症、轻症、疑似病院,不同病情的病人分开治疗防止交叉感染。不到4个月,鼠疫死亡人数零报告。之所以隆重介绍这次瘟疫是因为,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控制疫情的成功案例,现在读来仍然醍醐灌顶,伍连德控制鼠疫的介绍,简直和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法如出一辙。这说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重要性。另一个人是大名鼎鼎的林巧稚,她是6个人里面唯一的女性医生。据说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她开创了中国妇产科学,为中国医学事业奉献终生,终身未婚。林巧稚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坚韧的品格以及她高尚的人格魅力让人深受感动,心中敬服。
最后一章可以总结为医生是如何升级打怪的。医生这个职业,常常要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寻求最优解,要克服不理性的冲动作出最佳决策。时间不等人,必须迅速抓住重点,以最快的速度看好一个病人。这是每个医生的精进之路。作为患者,主动配合医生,早筛查早治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提高生命质量,做自己的第一健康责任人。因为健康,生命才有无限精彩。如泰戈尔的诗描写的那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一个生命最好的归宿。
本书从健康与疾病的基本原理出发,引用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文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深奥的科学道理。从科普到认知,读者可以学到不少实用主义知识点,也能对疾病与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刻。毫无疑问,作者在医学科普方面做了一次成功且有益的尝试。
2020年8月31日
《众病之王:癌症传》: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
提起肿瘤,大多数人都闻之色变,如今各大医院的肿瘤科室昼夜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多少人因为绝望而嚎哭,多少人被迫面对生与死的抉择;也有人因为一丝希望而喜极而泣,因为一个小小的帮助而感激涕零,癌症面前更多的人情绪堆叠、潸然泪下!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世界每年因癌症而死去的人高达800万之多!在中国,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将不得不直面癌症这个人类疾病最凶险的敌人!癌症,就像那举着镰刀的死神,就站在我们身后不远的地方,狞笑地看着我们!
面对癌症这种极其复杂的疾病,很多人除了恐惧之外一无所知!虽然有关它的科学研究浩如烟海,但能将其深奥繁难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讲给普通读者听的著作少之又少,幸运的是,《众病之王:癌症传》这本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医学科普书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科普书籍之一,不单是一部详实严谨的科学经典,还称得上是一本史诗般的传记。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患者专访等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同时生动的、文学的写作手法,所描述的鲜活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能取得如此成就,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医学院,拥有自己的基础科学实验室,对抗癌领域的科研脉搏有着精准的把握;同时悉达多•穆克吉还是一名癌症专科医生,这使得他能在残忍的疾病与冰冷的学术知识之外,为书中引入鲜活、充满感情的个人故事!
悉达多•穆克吉读书时从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药学院,读到牛津大学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学位,期间获得过罗氏奖学金,足以证明他的兴趣、爱好和眼界,让他的这本著作不仅限于学术研究与行医治病,书中严密流畅的行文结构;优雅大气的语言风格;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不输于许多文学著作!
在书中,悉达多•穆克吉通过三个重点内容,阐述了人类与癌症展开的悲壮战争,最终展示了抗癌战争的美好前景:癌症虽然可怕,但人类终将打赢这场持续千年的战争!
第一个重点:癌症并不是现代病,数千年来与人类如影随形!
很多人以为癌症是一种现代疾病,其实不然,癌症存在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的莎草纸上,就有过癌症的古老病历,一个美丽少女的乳房上,诡异地出现几个高高隆起的肿块,医生惊讶地发现,这些肿块居然是活的,并且迅速滋长蔓延,最终把原本活泼的女孩耗到油尽灯枯!
公元前400多年,闻名世界的波斯大帝大流士的皇后阿托莎,在自己引以为傲的乳房上,发现了一块血流不止的肿块,遍访全国名医,包括医术高超的宫廷名医,也无能为力。面对死亡,阿托沙孤注一掷,让她最信任的希腊奴隶德摩西迪斯,把整个乳房一切彻底切掉,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下来,并且还成了日后那场旷日持久的波斯与希腊战争的借口,诞生了马拉松、斯巴达三百勇士等流传千年的经典故事。
但是能经受住这种残酷而原始的手术,毕竟是少数人。古希腊一位名叫希波克拉底的医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套“四体液”理论,说人体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黏液这四种体液构成,某种体液过量时,就会打乱平衡,引发癌症。
他的学生盖伦将“四体液”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认为,血液过量会引起局部红肿、胀痛等现象;黏液过量诱发结核、脓肿、黏膜炎等疾病;黄胆汁过量导致人皮肤变黄的黄疸;而癌症的元凶,就是这四种体液当中最凶险的黑胆汁!
根据盖伦和他的老师希波克拉底的观点,癌症就是黑胆汁淤积在身体的某个地方,凝结成不断增大的肿块,同时黑胆汁充满活性,四处弥漫,这和很多癌症发病的表现很一致,因此,这种“四体液”理论统治了医学界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第二个重点: 消灭癌细胞的科学手段,也无法阻止癌细胞卷土重来!
之后随着科学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无论是在人的身体里,还是在肿瘤的内部,都没有所谓的“黑胆汁”存在。人类与癌症的抗争,不得不重新重视那位神奇痊愈的波斯皇后,切除肿瘤手术随着麻醉术和消毒术的问世,开始被广泛使用!
到了20世纪初,包括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在内的许多癌症都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切除,大量的临床病例告诉人们,只要能在这些癌症侵袭到其他器官之前,就底把它切除的话,很多癌症患者都会被治愈。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人们很快就发现,很多已经被彻底切除掉的癌症,很快就会卷土重来,医生不得不采取更激进、更彻底的手术方式,对于可怜的病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肉刑!
更令人失望的是,这些手术的效果也让人大为失望,一项数据研究发现,在接受根治性手术的病人当中,只有一半人活过了三年,另外一半患者,则死于复发的癌症。医生们必须寻找新的抗癌武器!
很快放射性元素镭被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击碎DNA链条的方式,杀灭那些正在快速分裂的细胞。于是,放射肿瘤学成为新的武器,开始对癌症患者身上的肿瘤发动攻击,放疗成为癌症患者们新的希望!
然而,放疗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尚未扩散的癌症,放疗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对于已经扩散的癌症来说,放疗也是无能为力。更大的问题是,放射性光线不仅能杀死癌细胞,还会造成癌变,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就是因为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环境中,最终罹患白血病离开了人世!
于是,医生们开始思考:病人服用药品之后,药物成分也会随着体液的流动而走遍全身,那如果能够找到一种药物,它既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又不会损伤其他健康的细胞,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治疗癌症的一把最犀利的武器呢?这就是化学疗法的观念。
接下来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一位名叫法伯的美国医生发现,有一种叫做叶酸拮抗剂的药品,可以对癌细胞发起攻击,它虽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一些损害,但却能彻底杀死白血病细胞。权衡利弊之后,这种化学疗法始在临床上使用。
然而药物使用的量是埋藏在化疗里的定时炸弹,药物用的太少,癌细胞难以被消灭;药物用的太多,病人虚弱的身体,有可能承受不住强烈的副作用,先于癌细胞而逝去!同时还出现那些已经痊愈的患者们的癌细胞,又一次死灰复燃的现象。人们刚刚产生的一丝希望,又被癌症无情地泼了一盆冷水!
第三个重点:长期系统性的癌症治疗,与癌共舞才是人类的强大之处!
在这场漫长的抗癌之战中,人类虽然已经拿出了手术、放疗、化疗这三样武器,却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这时,于是有些医生转变思路,要在病人罹患癌症之前,找到引起癌症的原因,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
大量直接阻断病因的预防方式,或者通过早期筛查,发现那些刚刚罹患癌症的患者,把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成为更积极使用的抗癌良方!
现代人类基因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强大的武器,一种像导弹一样,能够精确打击癌细胞的基因靶向药物。赫赛汀、格列卫等一系列靶向药物先后问世,癌症患者的福音终于来临,通过口服基因靶向药,癌症也像一种病程缓慢的疾病,虽然依旧可怕,但却没有那么残忍。
癌症作为这个自然界最核心、最原始、最顽强的生存需要与能力,甚至比人类更强大的、适应更强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如今的目标并不是彻底消灭癌症,而是选择和癌症共存,把它变成一种只要长期服药,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慢性病!
作者在本书中对个人的关注,超出了诸多同类科普读物,他对病人细致而克制的刻画,尤其令人动容,这些个体与癌症的故事,也超出个体的象征性的意义,成为一个物种不依不饶的、与致命的古老疾病的恒久战争,体现出人类的强大和智慧!
推荐几本医学书籍
有关骨科:1. http://topic.xywy.com/wenzhang/20060704/2457341.html
2. http:///iy/t49032/
3.洛克伍德·格林:成人骨折( http:///s?tn=smartpv_pg&ch=1&bs=%D2%BD%D1%A7%CA%E9%BC%AE%3F&f=8&wd=%B9%C7%BF%C6%D2%BD%D1%A7%CA%E9%BC%AE%3F)
介绍几本跟医学有关的书籍
那就找些医学科普的书吧,淘宝,当当,卓越,都有卖的。推荐1:洪昭光心脑养生智慧
这个作者(洪昭光)是著名心血管专家,写得很有意思。
他写的书都可以,到当当搜索一下,其他书也可以。
1、家庭医疗百科,美国人写的,中国人翻译的,也可以。
注意:伪科学的书不要买,什么不生病的奥秘之类,里边居然有生吃泥鳅降火的,中医类的要慎重,没有中医生的指导容易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