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健康百科

中医把脉口诀 中医中的脉诊歌诀也会有频湖脉决吗

时间:2024-04-03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健康百科 文档下载

病情轻重靠望神,安静不躁病在阴,血虚津亡多恍惚,呆钝沉郁伤七情。瘦者津少阴血虚,相火易亢多劳嗽,指甲肌肉腠骨筋,临床辨证开心窍。伸长中风气虚证,舌卷囊缩病厥阴,强硬中风脉失养,滑为湿痰干少津。镜面舌为津内耗,胃阴亏兮舌干红,舌中衄血心包热,发斑热邪人血中。直中阴经灰不干,灰干热炽与津伤,中间墨汁四五点,邪热传里宿食藏。黑而燥裂津液枯,黑而滑润阴寒徼,下焦实热苔根干,无苔尖燥心火得。

如何诊脉入门

诊脉入门的口诀如下:

1、浮脉:浮在皮肤上,如浮萍在水面,来去无定,有表热证。

2、沉脉:沉在筋骨之间,如投石入水,按之始觉,有里热证。

3、迟脉:迟而有力,按之不绝,有寒证。

4、数脉:数而有力,来去频繁,有热证。

5、滑脉:如珠走盘,滑动无定,有风痰、食积。

6、涩脉:如刀刮竹,涩滞难前,有气滞、血瘀。

7、弦脉:如弦紧之弓,长而有力,有肝火、痰饮。

8、濡脉:如浮萍在水,按之即散,有虚火、气血两虚。

以上口诀中,脉象的描述形象生动,易于记忆。通过对手腕寸口脉的诊查,可以了解体内气血的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情。在诊脉时,需要注意姿势端正、心情平静、手指轻轻按下、避免干扰等因素。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才能逐渐掌握把脉的技巧。

把脉作用

1、判断气血状况: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率、心律、血流量等指标,判断其气血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诊断疾病:把脉可以发现许多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以及一些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通过把脉可以及时发现病情,为治疗争取时间。

3、指导用药:把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同时,在用药过程中,通过把脉可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评估病情:把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如治疗效果、康复情况等。通过把脉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反复或恶化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把脉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把脉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望诊把脉口诀顺口溜

中医望诊把脉口诀顺口溜

【中医四诊辨证口诀】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这就是望、闻、问、切四诊。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

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第一节望诊】

【1.望神】

病情轻重靠望神,安静不躁病在阴,血虚津亡多恍惚,呆钝沉郁伤七情。

烦躁不安神气竭,热人心包神不清,疲惫见于虚劳后,胸中了了不须惊。

【2.望色】

气血盛衰靠望色,黄主湿邪赤主热,色青为风肝所属,肾病为劳多见黑。

白为寒邪肺令当,鲜明晦暗分开说,后者在里前在表,久病新病要晓得。

【3.望形态】

观望形态也重要,分清肥胖与消瘦,胖者湿多易生痰,中风暴厥费劳够。

瘦者津少阴血虚,相火易亢多劳嗽,指甲肌肉腠骨筋,临床辨证开心窍。

【4.其它形态】

角弓反张痉病容,口眼歪斜掉线风,毛悴色夭肺痿病,肌肤甲错血劳生。

项强落枕太阳症,手足抽搐急惊生,下肢瘫软为足痿,偏枯震颤各不同。

【5.望头面】

头面肿大大头瘟,肾炎风肿及疮疔,囟凸督火攻脑髓,反之先天不足成。

囟门不合亏肾气,摇头要辨久与新,久病体弱是虚证,暴发风邪体壮人。

【6.望头发】

黑发正常白血衰,气血诸热黄发来,脱发精虚血液燥,发枯虚极必成灾。

作穗小儿疳积见,发润好坏自安排,血气未衰预后好,汗出而喘肺绝哉。

【7.望目光】

目有光彩神气望,目无光彩神气衰,白睛黄者为黄疸,目赤肿痛肝热来。

睡时露睛脾虚证,卒中肝绝目不开,瞳孔散大是危象,睛定诸药难救裁。

【8.望鼻色】

鼻如烟煤热毒深,红赤风热脾肺经,色白气虚或亡血,黑者为劳水气停。

鼻翼煽动属肺热,鼻衄多为热伤阴,清涕外感风寒证,浊涕风热鼻渊成。

【9.望口唇】

口噤痉厥或中风,口张主病各不同,口糜心经有实热,口疮心脾热上攻。

口歪真中与掉线,鹅口满嘴雪花生,唇动脾虚难收摄,唇裂多见燥病容。

【10.舌之形态】

舌起芒刺热结深,肿胀多为水饮停,重舌心脾有积热,木舌心火炙神明。

伸长中风气虚证,舌卷囊缩病厥阴,强硬中风脉失养,滑为湿痰干少津。

【11.舌苔形态】

厚为痰湿薄在表,腻苔秽浊外邪扰,滑属寒湿润正常,燥舌阴伤津液少。

白腐肺痈黄腐胃,舌裂阴亏正气少,斑斑驳驳证候危,白霉满口药难疗。

【12.红舌主病】

舌质鲜红热病生,阴虚火旺亦可能,舌旁赤色为肝热,舌尖独赤心火攻。

镜面舌为津内耗,胃阴亏兮舌干红,舌中衄血心包热,发斑热邪人血中。

【13.绛舌主病】

每见绛舌热传营,气血两燔灼真阴,心包受邪绛而润,绛而中干胃火薰。

舌尖绛而心火炙,绛有垢腻秽浊成,干枯而萎肾阴涸,绛有红点毒攻心。

【14.紫舌主病】

紫舌肿大酒冲心,紫色晦暗瘀血成,青紫滑润属阴证,病邪直中肝肾经。

紫而中心苔滑白,酒后伤寒病非轻,舌紫而苔干黄燥,脏腑素热脾胃盈。

【15.白苔主病】

邪袭藩鲢见白苔,外感风寒白滑哉,内有痰湿滑粘腻,边红风热乘肺来。

白中带黄将传里,厚白而燥热成灾,积粉瘟疫秽浊重,舌白滑嫩虚寒偕。

【16.黄苔主病】

黄苔多由白苔传,黄苔属里热当先,湿热交阻黄滑腻,黄厚阳明实热炎。

苔黄而干内火炙,燥生黑剌成裂痕,热结已深阴气耗,治不如法命难痊。

【17.灰苔主病】

直中阴经灰不干,灰干热炽与津伤,中间墨汁四五点,邪热传里宿食藏。

面黑苔灰为蓄血,瞑目谵语人如狂,苔灰黑而滑润者,脾受水侮太阴寒。

【18.黑苔主病】

白而中心渐转黑,伤寒传里有邪热,中心黑兮舌质红,坏病出现此颜色。

黑而燥裂津液枯,黑而滑润阴寒徼,下焦实热苔根干,无苔尖燥心火得。

【19.望痰】

稠是热痰稀是寒,挟脓肺痈苇茎汤,痰中带血伤肺络,久病为虚火内伤。

【20.望血】

红为实热淡为虚,色浓而赤邪热居,块属肝血丝肺络,紫为气盛黑多瘀。

【21.望大便】

稀便多为肠中寒,热盛津枯大便干,带血脾虚或痔漏,形如羊屎命难长。

痢疾常见带脓血,完谷不化亏中阳,黑便多见出血证,肠中实热便深黄。

【22.望小便】

湿热下注尿浊混,血尿膀胱与肾经,深黄肝胆有实热,属寒气虚尿澄清。

量多见于消渴证,下焦湿热短赤频,少尿水肿出血热,航道不通舟不行。

【23.望手足】

手足抽掣痉惊风,肢节疼痛痹证生,半身不遂多因中,湿热丹毒痛而红。

颤动气血亏虚证,撒手阳脱握阴攻,杵状指为肺心病,足内外翻证不同。

【24.望皮肤】

甲错肺痿干血劳,毛焦肺绝命难逃,黄色湿热白不足,黑是沉寒水不滔。

红为热病或丹毒,疸起平塌痈肿高,麻疹_癍疮水痘,各有症状要记牢。

【25.望胸腹】

软骨为病是鸡胸,桶状肺气肿证逢,腹水属阳赤黄色,反之皮肤白色生。

气胀触如擂鼓响,水胀扣之声不宏,脐凹久病较难治,凸者水肿落脐风。

【第二节闻诊】

【1.语言】

声高重浊证有余,低声不足郑为虚,谵语多由实热证,叹息定为情不舒。

失音属实邪客肺,嘶哑为虚病缓除,怒骂皆因发狂至,呻呤之人痛苦居。

【2.呼吸】

呼吸平均属正常,喘促声高实证当,短气肺虚或留饮,哮是痰阻兼风寒。

气粗多由热蒸肺,鼻煽气急肺热详,鼻塞鼻鸣多外感,卒中昏仆鼻鼾昂。

【3.呃逆嗳气】

实热呃逆高连声,呃声低慢虚寒成,久病后期忌呃逆,嗳气不止气郁心。

呃腐吞酸食不化,久病得嚏是佳音,欠者中寒身劳倦,肠中寒重似雷鸣。

【4.咳嗽】

干咳虚劳或肺伤,痰嗽湿重感风寒,咳声重浊有痰湿,无力虚证是少阳。

顿呛咳见小儿疾,连声不断苦难当,哑咳内外邪相合,外寒内热病程长。

【5.气味】

腐臭多由瘟疫传,浊涕腥臭是鼻渊,口腐胃中有实热,消渴口香小便甜。

矢臭消化不良证,吐物酸臭宿食运,膀胱有热尿臊浊,崩漏恶臭命难痊。

【第三节问诊】

【1.问发热情况】

往来寒热属少阳,恶寒发热外表当,但寒不热是阴盛,阳盛但热不恶寒。

有汗表虚无汗实,久热不退阴受伤,骨蒸阴虚与劳热,壮为里热烦不良。

【2.问发热时间】

外感发热无定时,早晨发热气虚知,湿温常见午后热,日晡潮热阴明思。

阴虚血热夜间重,还有食滞属小儿,间日一发寒与热,疟疾时间定不移。

【3.问汗】

自汗阳虚盗汗阴,大汗热邪在阴明,冷汗阳虚热阳盛,汗出如油阳不存。

战汗有顺也有逆,汗后身热邪气盈,心阴不足心胸汗,气血偏虚汗半身。

【4.问头痛时间】

上午头痛属气虚,午后头痛血不余,阳虚头痛昼日重,阴虚头痛夜间居。

【5.问头痛性质】

痛无休止外感常,时痛时止是内伤,风寒头痛当令重,热盛头痛烦躁强。

沉晕而痛湿痰阻,头痛如裹湿邪藏,气虚头痛劳累后,血虚头痛带心慌。

【6.问头痛部位】

偏头痛属少阳经,眉额头痛是阳明,太阳头痛连脑项,巅顶头痛属厥阴。

三阳受邪全头痛,肝旺阴亏听头鸣,头皮麻木痰火抚,暴眩多实久虚成。

【7.问面部与眼】

面部发热阳明经,麻木气血不充盈,目痛红肿多实热,干涩不足亏肾阴。

视物如双肝肾竭,阴血不足目羞明,夜盲肝虚痒风热,脾虚小儿睡露眼。

【8.问鼻与耳】

鼻臭湿热或生疮,肺胃热盛鼻燥干,痛为肺火痒虫积,涕多外感或风寒。

衄血肝火犯胃肺,稠涕风热证当详,耳鸣耳聋有虚实,虚在肾经实少阳。

【9.问口】

成为肾热淡湿虚,脾热挟湿口甜居,口苦胆热酸宿食,辛为肺脏热有余。

口香消渴病证重,胃有实热口臭殊,口干阴亏津不足,口粘湿热身不舒。

【10.问饮】

热在气分口渴多,热饮寒痰滞膈膜,里寒湿郁不思饮,渴欲冷饮里热波。

渴不欲饮阴亏见,湿遏热郁津不和,烦渴引饮是里热,饮一溲二奏哀歌。

【11.问食】

胃热中消食易饥,饥不欲食痰火欺,食胀气滞与食阻,偏食虫积见不希。

【12.问呕吐】

肝郁犯胃口吐酸,呕血多由怒伤肝,呕吐痰涎饮内蓄,肝胆气逆苦水呛。

腹痛而呕多虫积,吐思热饮属胃寒,朝食暮吐为反胃,吐后思饮是津伤。

【13.问胃脘】

痞闷嗳腐痛吞酸,脾虚食积邪郁肝,气滞血瘀攻刺痛,灼痛胃热躁不安。

【14.问胸胁】

胁痛肝郁或肝虚,痰饮肝火气血瘀,胀满气滞少阳证,胸胁串痛肝不舒。

心阴不足心跳速,心动缓慢阴有余,慌为气虚烦里热,懊恼虚热之证居。

【15.问腹部】

胀满燥实属阳阴,脾失运化亦为因,隐隐而痛虚寒得,痞块气血瘀滞成。

蓄血蓄水痛少腹,有尿无尿要辨清,绕脐疼痛多虫积,少腹疝气或痛经。

【16.问腰部】

瘦痛肾虚分阴阳,沉痛寒湿把筋伤,剌痛多由瘀血阻,气血不畅动则良。

【17.问全身四肢】

寒热身痛属风寒,疫痛外感与内伤,阴阳经病身热痛,沉痛湿邪起祸殃。

寒湿痛定风游走,血不荣筋拘挛强,产后身痛虚见,瘀血滞络亦为常。

【18.问睡眠】

昏睡邪热犯神明,寐多阳虚湿痰因,心血不足思虑过,心肾不交梦难成。

多梦肝肾阴不足,饮食过饱卧不宁,正气虚弱难入睡,心胆火炽梦遗精。

【19.问精神】

健忘气少肾元亏,心肾不交忧伤脾,怔忡心经血不足,阴虚火旺怕惊雷。

烦躁多为阴津少,抑郁不舒情志灰,精神失常癫狂证,脏躁时_亦时悲。

【20.问大便】

便秘多见热病容,虚冷气滞亦有风,泄分寒热暴久湿。溏属虚寒射热攻。

便血脏毒肠风见,脾不统知色淡红,脾肾虚寒谷不化,痢疾常见血带脓。

【21.问小便】

尿闭热结在三焦,淋漓涩痛记心头,浑浊膀胱有湿热,不禁气虚中风愁。

数者下焦湿热重,尿多阳虚或下消,血尿肾热房劳损,遗溺下元虚难调。

【22.问月经】

经行前期属血热,后期虚寒血滞得,前后无定心脾弓,血瘀气郁又一说。

量少痰阻或虚瘀,量多热重气不摄,气滞结块瘀血凝,临床还须辨颜色。

【23.问闭经】

数月不汛是闭经,气郁痰阻皆可成,血瘀寒凝阻通道,津涸血枯经不行。

【24.问崩漏】

下血不止为血崩,淋沥日久是漏成,气虚湿热并虚热,血瘀气郁各有因。

【第四节切诊把脉】

【二十八脉总括】

浮数滑实紧弦洪,名为七表属阳宫,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为阴八里同,芤散虚细促动结,代革同归九道中,更有长短牢疾脉,二十八脉名须穷。

【1.浮脉歌】

浮脉为阳表病居,轻按即得举有余,有力多为表实证,浮而无力是表虚。

伤风脉缓伤寒紧,浮数风热证属阳,浮芤失血虚伤暑,对症用药病可除。

【2.沉脉歌】

重按乃得是为沉,轻取不应要分清,有力多为里实证,无力里虚证属阴。

沉细虚寒数内热,沉紧冷痛之病成,沉迟痼冷涩血结,沉弦伏饮是其因。

【3.迟脉歌】

一息四至是为平,脉来三至迟脉成,迟而有力寒冷痛,迟而无力虚寒因。

浮迟表寒沉迟里,迟涩血少尿澄清,迟缓寒湿证多见,每逢迟脉病属阴。

【4.数脉歌】

每逢数脉热生波,阴不胜阳脏不和,一呼一吸为六至,脉来有力实热多。

无力虚热弦肝火,雨数心火起干戈,尺数皆因相火旺,细数阴虚病难磨。

【5.滑脉歌】

阳中阴脉是为滑,如珠走盘流利斜,痰生百疾多此象,女带滑兮腹有娃。

【6.涩脉歌】

涩脉细迟往来艰,参伍不调似病蚕,血少津伤或气滞,冠心病发绞痛难。

【7.虚脉歌】

大而且软是虚脉,气血阴阳虚证得,浮沉迟数要分清,胸中了了有良策。

【8.实脉歌】

按之有力大而强,每逢实脉性属阳,热蕴三焦民壮火,实而且紧是积寒。

【9.长脉歌】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10.短脉歌】

短脉涩小气虚推,不及本位应指回,关中若见阴阳绝,名医亦难解病危。

【11.洪脉歌】

洪脉来盛去时衰,形如洪水滚滚来,阳盛阴虚心火旺,炎炎热势逼人侪。

【12.微脉歌】

微脉极软杳茫茫,若有若无细而长,气血两虚阳气竭,男为劳极女带崩。

【13.紧脉歌】

紧脉绷急似切绳,热为寒束之病成,诸痛主寒吐痰冷,阴冷疝气与奔豚。

【14.缓脉歌】

缓如杨柳午春风,来时和顺去从容,浮缓伤风沉寒湿,每逢缓脉病不凶。

【15.芤脉歌】

芤脉浮大软如葱,按之边实内中空。

每逢失血证多见,呕吐淋血漏崩中。

【16.弦脉歌】

弦和张弓端直长,肝胆气郁胁肋伤,痰饮悬癖疟痢见,往来寒热病少阳。

【17.革脉歌】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虚寒推,男子亡血遗精见,妇人半产漏下为。

【18.牢脉歌】

似沉似伏大而长,牢脉性属阴中阳,疝瘕瘕坚和积,失血见之无良方。

【19.濡脉歌】

浮而柔细绵水中,轻手得来按无踪,亡血阴虚亏髓海,湿困脾阳带漏丛。

【20.弱脉歌】

弱脉沉细极软和,按之乃得应指迟,阳气衰弱虚劳损,白发犹可少年思。

【21.散脉歌】

大而散满于指间,来去不明辨息难,先天已损肾将败,温补元气是妙裁。

【22.细脉歌】

细脉无力状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血少气衰腰受湿,诸虚劳损令人遗。

【23.伏脉歌】

按之极重见其形,伏脉推筋着寻,阳为阴遇气血闲,厥逆脐痛证属阴。

【24.动脉歌】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间,为痛为惊阴阳搏,崩漏亡精病多难。

【25.促脉歌】

促脉数止复又来,阴欲亡兮阳极哉,三焦郁火炎炎盛,或发斑斑毒疽灾。

【26.结脉歌】

结脉缓止反复来,阴已盛兮阳必衰,气血凝滞聚与积,痈肿疝瘕亦成灾。

【27.代脉歌】

代脉原因脏气衰,数而中止不即来,气血虚惫亏肝肾,腹痛泻痢或有胎。

【28.疾脉歌】

数之至极为疾脉,一息七八至不缺,阳邪亢极绝真阴,釜底抽薪是良策。

中医养生顺口溜


1、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2、甘瓜良药降血糖,葱姜热汤治感冒。

3、经常不断吃豆渣,预防癌症亦妙招。

4、女子三日不断藕,男子三日不断姜

5、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6、枸杞全身都是宝,延年益寿离不了。

7、山楂减肥除疝气,山药益肾降糖尿。

8、木耳抗癌素中荤,莲藕除烦解酒妙。

9、香蕉通便解胃火,葱蒜解毒蚊不咬。

10、小小黄瓜是个宝,减肥美容少不了

11、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

12、预防中风食紫菜,护脑血管土豆好。

13、健脾益气食葡萄,秋食悦色人不老。

14、菠菜含铁补血药,预防贫血抗衰老。

15、善交往,广爱好,心情畅,睡眠好。

16、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菊泡茶把热消。

17、利肠通便食猪血,气短虚弱吃山药。

18、清热解毒吃香椿,健脾理气效果好。

19、夏吃丝瓜通脉络,芹菜能降血压高。

20、调饮食,莫过饱,身体健,疾病少。

21、一日一枣,长生不老

22、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

23、铁不冶炼不成钢,人不养生不健康

24、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25、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

26、早喝盐汤如参汤,晚喝盐汤如砒霜

27、一日两苹果,毛病绕道过

28、紫茄祛风通经络,禽蛋益智营养高。

29、遇事忍,不急躁,多谦让,少烦恼。

30、若要百病不生,常带饥饿三分

31、老年莫忘吃红薯,通便防癌有奇效。

32、高压低压荠菜花,眼底出血荠菜熬。

33、赤豆解毒医疖疮,绿豆解暑降温妙。

34、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35、南瓜消炎补益气,养生祛病非常妙。

36、咽喉肿痛泡茶饮,痔疮脱肛熏洗好。

37、镇咳祛痰食冬瓜,水肿肾炎也治疗。

38、心不顺,尝花草,听音乐,怒气消。

39、湿疹瘙痒用花椒,常吃洋葱除病灶。

40、金针花蕾治黄痘,清新降火榆钱好。

41、萝卜化痰清胀气,瓜豆消肿又利尿。

42、三字经,要记牢,保健康,乐陶陶。

43、辛辣蒜头杀病菌,抑制癌症猕猴桃。

44、西红柿,营养好,貌美年轻疾病少

45、常吃瓜籽美容颜,多食芝麻抗衰老。

46、经常笑,变化少,心胸宽,寿自高。

47、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很管用

48、老年便秘用芦荟,妇女美容不易老。

49、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

50、健身益体无花果,果叶药用价值高。

51、韭菜温中开胃口,又能补肾暖膝腰。

52、营养丰富胡萝卜,常吃身体不显老。

53、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

54、红枣补气养心血,熬粥加枣皮肤好。

55、花生能降胆固醇,生梨饭后化痰好。

56、鱼虾猪蹄补乳汁,鸡牛羊肝明目好。

57、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误过劳。

58、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59、海带预防白血病,去脂降压也很好。

60、勤动笔,读书报,常用脑,记忆好。

61、坚持常食西红柿,黑斑雀子自然消。

62、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63、生津安神属乌梅,润肺乌发吃核桃。

64、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65、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66、萝卜出了地,郎中没生意

67、暴饮暴食会生病,定时定量可安宁

68、柿子止咳润心肺,解酒醒酒有妙招。

街头摄影技巧口诀顺口溜


街头摄影技巧口诀顺口溜

街拍宜低调,别带大包包

轻装相机小,逢人面带笑

高感黑白片,旁轴大光圈

预先测好光,善用景深表

预想下一步,位置先占好

环境多交代,善用大广角

相机对张三,李四别想跑

脚架路边架,慢门等人过

转头望旁边,手握快门线

大衣盖相机,抬头装悠闲

一见好瞬间,连拍莫等闲

腰平观景器,妙用也不小

相机挂胸前,低头向下望

行人匆匆过,从容慢慢拍

若要机会多,都会是块宝

火车或捷运,题材真不少

平日多打听,全年活动表

看到人挤人,赶快凑热闹

背心识别证,唬唬乡巴佬

察言又观色,确认心情好

预思彼立场,愿不愿曝光

疑议隐私照,千万别发表

若遇不开心,道歉不可少

鞠躬又哈腰,装作日本佬

风景摄影技巧口诀顺口溜


大景靠勤跑,睡前看气象

正午没好光,好光在晨昏

奇景重气氛,雨雾不放过

天雨带相机,傍晚等放晴

大底加慢片,脚架快门线

变焦易耀光,尽量用定焦

取下保护镜,装上遮光罩

脚架要锁紧,预锁反光镜

风景测中灰,白加黑要减

长曝勤测光,上下包几张

负片宜稍加,正片可略减

广角重主题,长焦压缩景

小光圈景深,全开糊背景

拍花侧逆光,慢门显动感

溪流宜长曝,绵绵又密密

见山寻侧光,见水拍倒影

对焦对主题,水平要抓平

偏光去反光,渐变平反差

反差如过大,黑卡效果佳

长曝避车灯,岩石要湿润

有云天要多,无云地为主

前景位关键,三分九宫格

人物增趣味,画龙要点睛

观景去杂物,拍前拣垃圾

中医中的脉诊歌诀也会有频湖脉决吗

有部分。

中医的诊脉有口诀吗?


脉学七言诀
  ■ 浮 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 沉 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泻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 迟 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痂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 数 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 滑 脉   体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诗:   相类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胭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 涩 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查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 虚 脉   体状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诗:   相类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疹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   ■ 实 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幅幅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   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   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   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   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   当关脾热中官满,尺实腰肠痛不通。   ■ 长 脉   体状   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   相类 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 短 脉   体状   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相类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痛尺腹痛。   ■ 洪 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相类侍: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   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愁知。   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 微 脉   体状   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   相类 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   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   尺部见之精血揭,恶寒淌疼痛呻吟。   ■ 紧 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见弦、实脉。   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瘸吐冷痰,   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   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 缓 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贴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珊足力迂。   ■ 芤 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   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   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 弦 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痂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 革 脉   体状   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   相类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   相类诗:见芤、牢脉。   ■ 牢 脉   体状   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   相类 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   疝颓症痂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 濡 脉   体状诗:孺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痾。   ■ 弱 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   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相类诗:见濡脉。   主病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   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   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   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 散 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   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   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   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   右关软散胻胕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 细 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见微、濡脉。   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   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 伏 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   相类诗:见沉脉。   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   蓄饮老痰成积聚,敞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   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   ■ 动 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   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 促 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   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   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 结 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胜欲亡阳,   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相类诗:见代脉。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呻吟,   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   ■ 代 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相类诗: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 四言诀   ■ 经脉与脉气   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   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   一呼一吸,四至为息,日夜一万,三千五百。   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八百,十丈为准。   ■ 部位、诊法   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裔骨,是谓关上。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   心肝居左,肺脾居右,肾与肺门,居两尺部。   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   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本命扶命,男左女右。   大前一分,人命之上,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   男女脉同,惟尺则异,阳弱阴盛,反此病至。   脉有七诊,日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   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   寸候胸上,关候膈下,尺候于脐,下至跟踪。   左脉候左,右脉候右,病随所在,不病者否。   ■ 五脏平脉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   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 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风雨晦冥,人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之浮,则为表证,沉里迟阴,数则阳盛。   内因之浮,虚风所为,沉气迟冷,数热何疑。   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浮迟表虚,沉迟冷结。   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   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   ■ 诸脉形态   浮脉法天,轻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有力洪大,来盛去悠;无力虚大,迟而且柔;   虚甚则散,涣漫不收;有边无中,其名曰芤;   浮小为儒,绵浮水面;濡甚则微,不任寻按。   沉脉法地,近于筋骨,深深在下,沉极为伏;   有力为牢,实大弦长;牢甚则实,幅幅而强;   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弱甚则细,如珠丝然。   迟脉属阴,一息三至,小驶于迟,缓不及四,   二损一败,病不可治,两息夺精,脉已无气。   浮大虚散,或见芤革,浮小濡微,沉小细弱,   迟细为涩,往来极难,易散一止,止而复还,   结则来缓,止而复来,代则来缓,止不能回。   数脉属阳,六至一息,七疾八极,九至为脱。   浮大者洪,沉大牢实;往来流利,是谓之滑;   有力为紧,弹如转索;数见寸口,有止为促;   数见关中,动脉可候,厥厥动摇,状如小豆。   长则气治,过于本位,长而端直,弦脉应指。   短则气病,不能满部,不见于关,惟尺寸候。   ■ 诸脉主病   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证。   浮脉主表,里必不足,有力风热,无力血弱。   浮迟风虚,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   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   浮濡阴虚,浮散虚剧,浮弦痰饮,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主寒主积,有力痰食,无力气郁,   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沉缓水蓄,   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虚,沉细痹湿,   沉弦饮痛,沉滑宿食,沉伏吐利,阴毒聚积。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涩脉少血,或中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紧脉主寒,又主诸痛,浮紧表寒,沉紧里痛。   长脉气平,短脉气病,细则气少,大则病进,   浮长风痫,沉短宿食,血虚脉虚,气实脉实。   洪脉为热,其阴则虚。细脉为湿,其血则虚。   缓大者风,缓细者湿,缓涩血少,缓滑内热。   濡小阴虚,弱小阳竭,阳竭恶寒,阴虚发热。   阳微恶寒,阴微发热,男微虚损,女微泻血。   阳动汗出,阴动发热,为痛为惊,崩中失血。   虚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失精,女子失血。   阳盛则促,肺痈阳毒,阳盛则结,症痂积郁。   代则气衰,或泄脓血,伤寒心悸,女胎三月。   ■ 杂病脉象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凶吉可推。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阳气已竭。代脉止歇,脏绝倾危。   散脉无根,形损难医,饮食内伤,气口急滑。   劳倦年伤,脾脉大弱。欲知是气,下手脉沉,   沉极则伏,涩弱久深。火郁多沉,滑痰紧食,   气涩血芤,数火细湿。滑主多痰,弦主留饮。   热则滑数,寒则弦紧。浮滑兼风,沉滑兼气,   食伤短疾,湿留孺细。疟脉自弦,弦数者热,   弦迟者寒,代散者折。泄泻下痢,沉小滑弱;   实大浮洪,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   弦数紧涩,结肠者亡。霍乱之候,脉代勿讶;   厥逆迟微,是则可怕。咳嗽多浮,聚肺关胃。   沉紧小危,浮濡易治。喘急息肩,浮滑者顺;   沉涩肢寒,散脉逆证。病热有火,洪数可医,   沉微无火,无根者危。骨蒸发热,脉数而虚,   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   土败双弦,火炎急数。诸病失血,脉必见芤,   缓小可喜,数大可忧。瘀血内蓄,却宜牢大,   沉小涩微,反成其害。遗精白浊,微涩而弱,   火盛阴虚,芤孺洪数。三消之脉,浮大者生;   细小微涩,形脱可惊。小便淋闭,鼻头色黄,   涩小无血,数大何妨。大便燥结,须分气血,   阳数而实,阴迟而迟。癫乃重阴,狂乃重阳,   浮洪吉兆,沉急凶殃,痫脉宜虚,实急者恶,   浮阳沉阴,滑痰数热。喉痹之脉,数热迟寒。   缠喉走马,微伏则难。诸风眩晕,有火有痰,   左涩死血,右大虚看。头痛多弦,浮风紧寒,   热洪湿细,缓滑厥痰。气虚弦软,血虚微涩,   肾厥弦坚,真痛短涩。心腹之痛,其类有九,   细迟从吉,浮大延久。疝气弦急,积聚在里。   牢急者生,弱急者死,腰痛之脉,多沉而弦,   兼浮者风,兼紧者寒,弦滑痰饮,濡细肾着,   大乃肾虚,沉实闪肭。脚气有四,迟寒数热,   浮滑者风,濡细者湿。痿病肺虚,脉多微缓,   或涩或紧,或细或软。风寒湿气,合而为痹,   浮涩而紧,三脉乃备。五疸实热,脉必洪数;   涩微属虚,切忌发渴,脉得诸沉,责其有水;   浮气与风,沉石或里,沉数为阳,沉迟为阴;   浮大出厄,虚小可惊。胀满脉弦,土制于木;   湿热数洪,阴寒迟弱;浮为虚满,紧则中实;   浮大可治,虚小危极。五脏为积,六腑为聚,   实强者生:沉细者死。中恶腹胀,紧细者生,   脉若浮大,邪气已深。痈疽浮散,恶寒发热,   若有痛处,痈疽所发。脉数发热,而痛者阳。   不数不热,不疼阴疮。未溃痈疽,不怕洪大,   已溃痈疽,洪大可怕。肺痈已成,寸数而实。   肺痿之形,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   不宜浮大,唾糊呕血。肠痈实热,滑数可知,   数而不热,关脉芤虚;微涩而紧,未脓当下,   紧数脓成,切不可下。